返回

大明嫡皇孙,开局救活太子朱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05章 还原事件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消息如疾风般传到南京,大臣们聚集在朝堂之上,面色凝重。

    骞义气得胡须颤抖,此獠竟敢背信弃义,不处死不足以平民愤!

    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,引起一片附和之声。

    刘璟拱手道“陛下,陈祖义作恶多端,屡次劫掠沿海,欠下了无数命债。请陛下杀之!”

    众臣纷纷附和。

    臣附议!

    臣附议!

    臣附议!

    群情激愤,仿佛要将整个朝堂都掀翻。

    朱标对陈祖义的欺罔之举也是异常恼怒。

    朱允熥双眉紧蹙,忧心忡忡说道此事或许不像表面那般简单,恐有内情。恳请父皇下旨调查,再作定论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大臣们脸上无不写满了惊愕。

    中书舍人刘三吾年近八十了,直言不讳地说道“太子此举实在不妥!陈祖义乃是恶贯满盈,怎能轻饶?”

    礼部尚书白信蹈义正辞严说道“太子莫要被海贼的花言巧语所蒙蔽!此等恶贼,不杀不足以平民愤!

    众大臣纷纷点头附和。

    这两位,明年春闱大试,将会卷入南北榜案,那又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。

    连遭两个德高望重老臣的当廷指责,朱允熥脸倏地红了红,坚持说道

    “孤并未说过轻饶,只是说要查清,这有什么不妥的。陈祖义虽为海贼,但在剿灭史大威、岛津义雄之役中,也是立有大功的……”

    然而,他的话还没说完,就被更多的反对声淹没。

    朱允熥抬起头,眼神坚定地看着朱标,说道:“儿臣认为,还是应该先查清楚,才能下结论。

    眼见儿子的处境如此尬尴,朱标挥挥手,说道先退朝吧,此事明日再议。

    大臣们摇头叹息着走了。

    回到了乾清宫,朱标问道你不知道众怒难犯的道理吗?

    儿臣知道。

    既然知道,为什么还那么固执?你是大明的太子储君,为一个海贼开脱,实在有损你的声誉和威望。

    朱允熥道父皇不觉得今日朝堂上的情势有一点诡异吗?就算陈祖义真的该杀,查清楚再杀又有何妨?但朝臣们恨不能立即将陈祖义杀掉了事。

    他们这是在借着陈祖义的由头,发泄对解除海禁的不满。为大局考虑,陈祖义杀不得,杀了之后,又会有新的海盗头子冒出来,南洋就又有得乱了;南洋一乱,海患就不得平;海患不平,则迁都无望;迁都无望,则蒙古难清!

    朱标也有这种感觉,可是陈祖义降而复叛就是铁一样的事实,这种时候再不杀了他,怎么向文武大臣们交代?

    朱允熥继续说道

    父皇不妨想想,陈祖义好不容易获得了远洋贸易的机会,却前脚回到大琉球岛,后脚就叛逃,这合情理吗?

    李三在供状中说,陈祖义叛逃是为了拐走朝廷的粮食物资。儿臣仔细算过了,那批粮食物资充其量值三十五万两白银。这笔银子对别人来说,可能的确不少。

    但陈祖义是见过大世面的人,会为了这几个银子,而放弃已经到手的远洋贸易机会吗?那可是父皇亲口答应他的啊!

    他得有多蠢,才会做出那种捡芝麻丢西瓜的事啊!可是陈祖义会是个蠢人吗?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!

    因此,儿臣认定,这次事件绝对是个意外。为了顾全解除海禁的大局,儿臣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,保下陈祖义!

    朱允熥说得合情合理,由不得朱标不信。

    他说道此案并不复杂,那就派杨士奇到琉北彻查吧。

    朱允熥长舒一口气。

    杨士奇来到琉北后,立即展开了调查工作。

    他逐一对三十多人进行了讯问,认真听取他们的口供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

    这些人的录口供的时候,有的紧张,有的激动,有的含糊其辞,有的一本正经,有的东扯西拉。

    但杨士奇都能耐心引导,让他们把知道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出来。

    陈祖义本以为这一次必死无疑了,突然之间又生起了活下去的希望,也拼命地为自己辩白。

    杨士奇将这些所有的口供精心整理,反复推敲,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。

    他深知,此事关系重大,只办成铁案,才能给朝野内外一个交代。

    经过长达三十多日的努力,杨士奇终于成功捋清了当时的事件经过。

    陈祖义坐在阴暗的牢房中,面色苍白,回忆起自己曾经的心路历程。

    朱标仔细地阅览着陈祖义的认罪状。

    他的眉头紧蹙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。

    陈祖义的剖白竟然和允熥的分析如出一辙

    他并没有想过降而复叛,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,暂时向部下作出的妥协,谁知李三的告密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,这使他百口莫辩。

    而李三和在场三十多人的证词也证实了陈祖义所言不虚。

    朱标将重重将案卷合上

第105章 还原事件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